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提升营运效率、应对经营风险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数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源,所产生的价值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将数据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更高层次,数据跃升为与土地、资本、知识、技术、劳动、管理同等重要的新时代生产要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主要包括开展数据资产登记、探索数据资产评估和入表、探索数据资产金融创新。2023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简称《数据资产暂行规定》),对数据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指引。由此可见,实现数据资产价值可视化是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数据在会计核算方面实现资产的一般化计量并在报表中列示,能够有效促进数据的交易与流通。另一方面,将数据资产化能够倒逼企业完善与数据相关的标准体系,体现真实企业价值,凸显核心竞争力。中国信通院研究发现,在2000—2020年中国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中,共计有84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际应用了数据资产,仅占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3%。涉及数据资产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金融业和消费品三个行业,将其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对比发现,涉及数据资产的企业在经营绩效表现相对良好,表现出更好的盈利水平。
《数据资产暂行规定》明确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单独披露对企业财务报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单项数据无形资产和单项数据资源存货的内容、账面价值和可变现净值。2024年可谓是“数据资产规范化入表元年”,本文将自《数据资产暂行规定》出台以来实现数据资产入表的案例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旨在从不同维度探索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的执行情况和数据资产化的创新实践。
数据资产入表程序
数据资产入表沿着“原始数据—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资本”的路径演进。其中,“原始数据转化为数据资源”是企业层面激发自身原始数据潜在价值的过程,即经历数据采集、标注、集成、汇聚和标准化等过程,最后形成可采、可见、可通、可信的高质量数据的过程。在“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对数据资源赋予创新型劳动和实质性加工,形成满足特定应用场景需求的数据产品,由于这些产品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于是将这些商品宽泛的认定为“资产”,但是在《数据资产暂行规定》出台后,需要结合会计准则的确认条件,从是否能够入表的角度判断相关数据资源能否转化为数据资产。
总之,企业需要经历数据盘点、数据解析、数据加工、登记确权、合规评估、价值评估、成本归集与分摊等环节,最终实现数据资产入表。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入表的数据资产并非企业全部的数据资源,只包括按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等资产类别的数据资源。
数据资产入表效果及启示
根据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数据资产入表可以达到的效果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数据资产入表能够扩大资产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财务报表。另一方面,数据产品化向数据资本化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数据产品的确权、价值评估等程序,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和融资,扩大融资规模,直接缓解自身流动性压力。
国有企业亟需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数据资产入表程序,使原始数据在数据资源化、资源产品化和产品资产化的入表三阶段中都存在制度指引。在数据资源化的阶段中,需要通过数据梳理、项目立项等程序挖掘企业原始数据使用价值,或者自我开发数据资源,开发。在数据产品化的阶段中,需要通过数据治理、合规审查、资产登记、价值评价等程序将数据资源与服务终端或算法相结合,形成存在价值增值的数据产品。在数据资产化的阶段中,需要遵循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等程序体现数据资产的金融属性,进而为账面价值转向市场价值奠定重要基础。